恒正网 当父母丧失感受,所有的爱都是空谈!
爱,若无法被感受,便是最深的荒芜。
"我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你!"
这声饱含深情的告白,常被无数父母视作爱的最高礼赞。
然而当这句宣言褪去了眼波中的融融暖意,缺失了相拥时的心意相通,湮灭了共享喜悦时的灵魂共振,它便成了永远无法抵达收件人的信笺,在情感的荒漠中无声风化,徒留一地斑驳的墨痕。
想象一下这些场景:
【场景一】
画纸被小手攥出褶皱,稚嫩的笔触在纸上跳跃成飞船的轨迹。
孩子雀跃着撞进母亲视线:"妈妈快看!我的宇宙飞船能飞到月亮上!"
母亲的目光却像被无形的线牵住,始终黏在手机屏幕的蓝光里:"嗯,画得不错,先去把手洗了。"
展开剩余86%沾着彩笔的小手在围裙上蹭了蹭,飞船的尾焰在空气里无声熄灭。
【场景二】
篮球砸在地板上的闷响还回荡在耳畔,少年拖着灌铅的腿推开家门。
父亲的目光扫过他耷拉的肩膀,第一句话却像手术刀般精准:"最后三秒那个强投,战术板上周三刚讲过。
"少年低头盯着鞋尖,运动服上的汗渍慢慢凝成盐霜,仿佛连失败的滋味都来不及品尝就被晾在了通风处。
这些被快进的生活切片里,父母总在准时递上生存的养分——餐食、训诫、解决方案,却忘了给情感浇灌留出缝隙。
当孩子的眼睛在等待共鸣时撞上冰冷的屏幕,当少年的心事在渴望抚慰时触到理性的刻度,那些未被接住的情绪便成了悬在半空的玻璃球,在时光里折射出孤独的虹彩。
武志红老师也讲过一些他的个案,在孩子已经确诊抑郁,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时候,很多父母最关心的还是: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可以恢复上学?
父母仿佛丧失了感受,孩子的喜悦、悲伤、恐惧和渴望,始终都无法真正触及他们的内心。
心理学家斯科特·派克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理解是爱的同义词。”
真正的爱,必须通过“理解”这座桥梁才能抵达对方的心灵。当父母丧失感受力,这座桥梁便坍塌了。
对于孩子而言,他们通过父母的情感镜像来认识自己和世界。
母亲的笑容告诉他们“你是可爱的”,父亲的安抚告诉他们“你是安全的”。
“空洞的爱”是一种情感虐待: 当父母声称“我爱你”却行为冷漠、疏离时,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认知失调和情感混乱,这种矛盾比纯粹的敌意更伤人。
正如马丁·布伯所言,关系可分为“我与你”和“我与它”。丧失感受的父母,无意识中将孩子视为一个需要被修理的“它”(问题),而非一个需要被连接的“你”(灵魂)。
为什么父母总是“听不懂”孩子的心?
没有哪个父母从一开始就想对孩子关上心门。
他们之所以变得“不会爱”,往往是因为自己小时候也没被好好爱过。
1、童年埋下的“情感地雷”
很多父母自己就是在“哭不得、闹不得”的环境里长大的。
男孩从小被教育“男儿有泪不轻弹”,摔疼了要憋着。
女孩被警告“哭鼻子不是好孩子”,委屈了要忍着。
这些没被接纳的情绪像定时炸弹,等他们当了父母,要么变成“情感哑巴”(明明想关心却说不出口),要么变成“说教机器”(只会讲道理不会安慰人)。
2、生活压力把父母变成了“生存战士”
当家里要还房贷、夫妻总吵架、工作拼命卷的时候,父母的大脑会自动开启“省电模式”——把“感受情绪”这种“不实用”的功能关掉,集中精力解决“赚钱、做饭、辅导作业”这些现实问题。
就像手机只剩10%电量时,会自动关闭所有不必要的应用。这时候的父母,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,但孩子说“我今天很难过”,他们可能真的“听不见”。
3、不会爱,所以重复错误
这些父母不是不想爱孩子,而是根本"不会爱"。
就像没学过游泳的人掉进水里,只会拼命扑腾。
当孩子举着画说"妈妈看",他们只会说"快去洗手";
当孩子哭着说"我比赛输了",他们只会分析"你哪里没做好"。
这不是冷漠,而是他们从小到大,也没人教过他们"该怎么好好回应别人的情绪"。
但改变,从一个小举动开始。
其实要打破这个循环很简单:
孩子说话时,先放下手机看他的眼睛。
孩子难过时,先拍拍背说"我懂你很难受"。
孩子开心时,先跟着笑再提建议。
爱不是天生就会的,但可以慢慢学。就像种花,先浇点水,总有一天会开花。
他们的爱,被冻结在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底端。
如何打破这种模式,重建连接的桥梁,给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滋养呢?
重建连接,绝非一朝一夕之功,但每一步都意义非凡。
1)对于已成年的孩子
哀悼与分化:第一步是勇敢地承认“我确实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我需要的情感滋养”。
这不是不孝,而是面对真相;然后为这种“丧失”进行哀悼——哀悼那个从未得到过的理想父母。
自我养育:意识到父母的局限是他们自身的问题,与你本身的价值无关。
然后,学习成为自己的“父母”,通过其他健康的关系(朋友、伴侣、心理咨询师)来重新学习爱与被爱,填补内心的空洞。
如果可以,尝试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痛苦根源,这有助于放下一些怨恨。然后根据现实情况,重新设定与父母的边界,以保护自己的情感健康。
2)对于意识到自身问题的父母
用心去和孩子沟通,而不是脑子。
理解孩子,而不是指挥孩子。
一起真实的生活,而不是一起完成任务。
从“行为”开始,哪怕“感受”还未到位。
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斯提出,行为可以影响态度。有时,爱的行为本身,会反过来唤醒沉睡的感受。
这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,即使内心一片空白,也请强迫自己做出“爱的行为”。
规定自己每天给孩子一个15秒的拥抱;在孩子说话时,放下手机,看着他的眼睛。
以适当的方式向孩子承认自己的困境(如“妈妈/爸爸最近很累,情绪不好,这不是你的错”),这能极大地减轻孩子的自我归咎。
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
当我们有勇气正视这片情感的荒芜,理解其根源,并用行动一点点去开垦时,我们便有可能打破代际的锁链,让爱的溪流重新在亲子之间潺潺流动。
发布于:上海市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